本文共 2111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7 分钟。
现在Kubernters越来越热了,很多公司都在开发、测试以及生产上逐步使用上了Kubernetes作为容器集群管理平台。最新调查显示,在5000+的大型企业中,有超过40%的生产环境已经使用上Kubernetes(*)。但是一般的理解,Kubernetes是更偏运维类的系统,开发似乎不用太关注,是否是这样?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说,多数开发者可以不用改动原有应用就可以把这些应用迁移/搬移到容器平台里(这里用“搬移”意思是,更多的是使用者把容器直接作为虚机对待),但是如果需要更好的使用Kubernetes,则开发者需要理解kubernetes的一些架构以及原理,并对程序架构以及一些实现细节作出调整。本文从一些细节上解释一下程序需要做出的适配点,以更好的把程序运行到Kuberentes上。
在程序中,要做到把程序间的相互调用做到不写死IP,而且要能适配容器的IP的漂移。要做到IP无关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
通常,原有的程序都是将相关配置写到本地配置文件的。到了容器特别是Kubernetes后,这个方式务必改变,因为程序的启动过程已经无法人为干预,同时需要能适配支持程序实例的伸缩,而不是固定将程序设计成固定的实例数。
对于启动时的配置以及环境变量配置,尽可能配置到configmap以及secret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configmap/secret的改动是无法改变已经运行的容器的环境变量。如果是通过volume方式使用,则对应的文件在不确定时间时在已有的程序中生效。所以对于configmap/secret的使用,后续的变更都要通过rolling upgrade的方式使其新配置生效
对于运行态的配置变更,需要利用微服务体系中的配置中心的概念来处理,需要其更好支持以下核心特性: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容器的宣传是“秒级”启动,但是对于程序如何在容器/Kubernetes里启动,是需要程序有明确的认识的。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秒级启动”不能等同于“秒级可用”。因为程序在容器的启动过程大体如下:
这里标示的时间级别以一个普通tomcat业务程序为例(例如其需要连接mysql等)
所以开发者需要考虑这个过程对于程序的影响以往健康检查的概念是做health check,但是到Kubernetes则变为了两重的检查,分别为:liveness和readiness,为什么呢?从上面的程序启动过程可以看见,容器启动并不代表程序已经可以被访问,特别是对于java类程序,还有springboot/tomcat等的启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比较费时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去访问程序则是很容易timeout的。
基于这个设计原则,程序需要考虑提供两个被检查的接口。一个即刻欧用于判断程序是否存活,例如直接返回http 200。一个接口用于判断程序是否能正常处理请求,特别是对于程序依赖连接数据库、redis等外资源才能提供服务,则这个接口需要去检查这些外部资源是否可以使用。这两个接口是明确的含义,千万别用反了。
对于IT系统架构越来越复杂的越来越智能的今天,开发者已经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业务开发上,但是从架构设计上,还是需要对Kubernetes有个深刻的认识,以免违背Kubernetes的设计原则。
(*) 数据来源:
转载地址:http://ajosl.baihongyu.com/